09 -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09 -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虽然有很多不好的应该改正,但也能感觉到有些好的内在的东西一直都在,而这些好的未曾改变的内在,便是一份安慰

01 - 形式与内容

在拍摄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国的摄影语言是什么样的,有这些困惑,一些拍摄便无法进行下去,于是趁着空闲的时间,我开始读一些关于中国的摄影读物。说实话,这么大的地方,要找到真探讨这方面的摄影的资料和书,还真是很难。最近刚读了一本关于中国影像的书,便是《中国与中国人影像》,有一些自己的感受。

一开始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种「其实还好」的感觉,无非是一些图片配着一些文字,然后有一些讲解罢了,说有多高深,倒也没有,而说技巧有多么夸张,在摄影大众化的今天,也不存在。不过,在研究一些摄影历史的时候,我觉得有两种方法,一种便是看其他的摄影师怎么去描述这样的历史,一种是看当地现存的图像。说来有点绕口,说白了就是,一方面是看摄影评论家们对这些当时当刻的摄影图片怎么看待,一方面就是看作品本身。

当我们去看日本摄影的时候,一种方式便是看摄影评论,我们会举例说细江英公、森山大道拍摄的日本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下,所以他们的照片会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而另一种方式便是直接看真实的记录的当时的日本影像,我觉得《中国与中国人影像》这本书,便是后者。

在读这本书前 30% 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有些漠然的,因为拍摄所展现出来的画面和内容太过于简单,无非是一些人像和一些基本的风景罢了。当然我不是在说这些技术有什么问题,甚至可以说在当时能够准确曝光并且保留下来这么多底片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说作者在技术上无可挑剔也没有问题。但从今天来看,内容确实过于简单,在摄影的技术上没有办法给我带来任何一点内心波澜。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常说「形式」和「内容」在结构和复杂构图充斥影像的今天,我常常感到内容的无力。便是画面有冲击力,但是其背后的内容却显得非常的无力。我不是在批判,也不是在说有任何不好,但我觉得「Alex Webb」的复杂构图,形式更大于内容(虽然这样并没有不好),我常常会被他在画面结构上的极致追求震惊,但在观赏完之后感却到空虚和无力。

当我读了差不多 50% 的时候,我的心情从漠然到了惊讶,惊讶的地方在于我突然感受到了纪实的力量,虽然从今天来说,纪实确确实实的式微了,但这种真实的力量还是给我带来了启发。

02 - 旧人类的新看法

这种震惊来自「原来中国人/人类自始自终都没有什么变化过」。没错,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古代」的中国的幻想还在于电视上,对于「古代的人民」的想象也是有偏差的。你可以尝试一下,闭上眼睛,中国满清时候的人们是一种什么印象?可能是贫苦的、可能是富裕的、可能是黑瘦的梳着辫子的、可能是裹着小脚的、可能是怯懦的不敢看人的。似乎从影像中,人们确实是这个样子,但是我们却能从图片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我见过许许多多的老妇人,她们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但是公平地讲,在所有这些老妇人中我还没有发现一个例外,她们全都有一种可爱的小毛病——或者也可以称作一种嗜好,那就是坐在一起说街坊邻居的闲话,对七乡八里的闲事说长道短。

这句话让我觉得很有趣,即便是在今天,很多小区的门口,各种各样的所谓的「大妈」也在聊邻里的家长里短,这让我感受到,很多东西不是「今天」才存在的,而是在「过去」甚至「很久以前」就一直存在的。同样,我们再去看裹小脚这样的习惯,在今天我们似乎可以称之为劣习,因为可以看到女性的一种控制和压迫,但如果回过神来看今天,「口红」似乎也等同了「裹小脚」。当然,这两件事不能完全等价的去评论和分析,毕竟裹小脚在生理上影响了女性,但在文化追捧上,似乎可以看到总有一个无形的手,无论这只手是男人打造的还是消费主义下的精英打造,不可否认的是切切实实地一直在影响着人们。

有趣的是,当外国人指出裹小脚这种劣习的时候,那时的人们还反驳说英国人让女性束腰也是一种畸形让这本书的作者竟然无言以对。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噗嗤的笑出声来,原来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并不是二愣子也不是压迫下的所谓的「华人与狗」(至少在战争爆发之前),我甚至感慨到,他们就像是大时代河流中的一片落叶,百年前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有变化,就像今天我们也不知未来会有变化,即便外界环境已经大不相同,但实际上我们的思想、行为却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似乎觉得自己更加「文明」了,可实际上呢?

而和我们平时所认知不同的是,虽然重男轻女,但在当时,有钱人也主办了类似弃婴的救济会,帮助收养弃婴,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在今天我们知道社会关系没有变化的话,很难从根本解决问题,但依旧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的人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在今天并不过时。而有时候我们对于「古人」的行为的思考,反而显得无知和荒谬。

03 - 选择不了解

在几乎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有一些可悲。这种可悲自然不是对内的,也不是对外的,这种可悲来自于对现实的悲观。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有一种声音在我脑海中,便是「外国人其实并不是不了解中国」。曾经我觉得西方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也有自己的摄影的叙述语言,认为他们对东方有特有的偏见。今天,不,你不会以为我认为自己错了吧?不是的,我还是依旧坚持他们有特有的「偏见」,但我曾经认为「他们并没有来看过」这个论点似乎不再成立,至少,不那么成立。

这本书里关于竹子的描述很详细:

竹子是中国南方最有用的一种植物,因此我在这本书里安排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来介绍它。不过它的使用并不限于最适合它生长的南方,在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假如其他的各种生活供应都被切断,只剩下竹子和稻谷,那么仅靠这两种植物也能满足衣着、居住以及食物等多种需求。实际上在我看来,竹子分担的份额更大一些。这种坚韧的植物无需照看,对生长地点完全不挑剔,不管是乱石嶙峋的山坡,还是山下精心耕作的田地和花园,它都一样地茁壮成长。

在中国人的居所里,细心的旅行者会发现从建筑样式到装饰手法,很多都来源于竹子,同时也来源于游牧时期的帐篷。在村民们粗陋的家里,坚硬的茎干仍然被用来作为主要的支撑和框架,细一些的被劈开制成板条,叶子则用来覆盖墙壁和屋顶。那些要求高一些的住宅或寺庙使用砖和灰浆,它们的硬木梁枋被描绘装饰成竹干的样子。屋顶上的排水道也是同样的样式,白色的灰泥饰板上也画着栩栩如生的竹子。现在我再来简单清点一下这种植物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在室内,屋梁上悬挂着许多竹子做的刺钩,用来挂干肉之类的食物。这些地方常有老鼠出没,而那些尖刺则构成了一道坚利的防线,让人想起苏格兰人的那句格言:“犯我者必受惩(Nemomeimpunelacessit)”。在一个角落里放着雨衣和帽子,都是用竹叶像鸟羽那样一层层镶成。在其他的地方放着各种农具,多数都用竹子制成,实际上除了桌子的松木桌面,这间简陋居室里的所有家具都是同一种材料。渔竿、各种形状的篮子、纸和笔(就算是在最贫穷的家里也少不了它)、量粮食的斗、酒杯、水瓢、筷子以至烟斗,都是用竹子做的。房子的主人吃着这种植物的嫩芽,而且如果你问起的话,他会告诉你他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印象来自他那竹制的摇篮,他最后的梦想则是长眠于山坡上一片阴凉的竹林。这种植物也广泛地用在寺庙里,神龛上供奉着造型奇特的竹根,最古老的佛经便是刻在竹简上,占卜用的签和装签的筒都是用竹子的茎干制成,寺庙外面的院子则有修长柔美的翠竹摇曳掩映。

如此算来,想要列举出竹子的所有用途,或者想要估算出它对于中国人的价值都是不可能的。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可以很肯定地说,鉴于竹子被赋予了如此多的职责,也带给中国人如此多的好处,它可以当之无愧地位居其他所有植物之上,被看做是这个国家最有用的植物。

可见「外国人」对中国的无论是风俗还是习惯都还是很了解的,即便是在百年前。

但我为什么觉得可悲呢,正是因为世界上有一些人对对方是真的了解的,东方有智者(即便是在满清的那个时候,也有很多官员了解英国),西方有智库,我们似乎认为百年前的信息就是封闭的(虽然和今天相比确实封闭),但人类还是可以互相了解的。可即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不了解」,这种「不了解」也不会因为信息的快速交换而变得更少,反而是越来越多的人「更加不了解」和「选择不了解」。这件事确实是一件值得可悲的事情。

04 - 纪实的末路

我常常在想,在今天,纪实应该是走上了末路了。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记录任何一件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评论,纪实的「实」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那纪实到底是在记录什么呢?

现在看来,我们通常忘了纪实中「时间的概念」,而回想一下 10 年前的照片(在今天的发达社会下,这个时间距离并不遥远),那个时候虽然有数码相机了,但现在你还能找到多少 10 年前的照片呢?10 年前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了什么变化似乎在今天都变得遥不可及。甚至随着各种短视频和快媒体的出现,上个月的热门事情,在这个月就被遗忘了。所以所谓「纪实」似乎并没有真实的记录,因为真正的好的纪实还是太少了(因为缺乏连续性)。

但在纪实中找到「客观性」还是很困难的,虽然这本书尽量客观地描述晚清时候的中国,但还是带有很多西方的「偏见」和「人间动物园」的奇观看法,当然,我知道,这并不可控,也不可恶,因为我们曾经确实落后了。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因为在其他国家看这些图片更是不同的角度),我们却能确确实实地感受到百年前「我们」的感觉,甚至能看到有些东西就算是外界环境改变了,本质还是没有变。

所以在今天,纪实的目的是什么样的,如果我们想要通过纪实来「出名」,恐怕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观察世界」和「表达」来说,似乎「纪实」还没有死透,相反,我觉得纪实只是回到了它该有的样子而已。

05 - 最后

e58ccb3a-9785-463d-8d8f-ff75de4eebda_rw_1200.png

最后还是推荐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那个时候发生的那时那刻的事情同样也发生在此时此刻,你可以看到工人、商人、艺术家、男人、女人、妈妈、子女,可以看到大家如何努力的生活,对未来有期望,如何期待子女能够受到好的教育,如何告知子女安稳做人,如何看不起吸鸦片的人,如何教导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虽然有很多不好的应该改正,但也能感觉到有些好的内在的东西一直都在,而这些好的未曾改变的内在,便是一份安慰。